欢迎光临新华电脑职业培训-现代电脑-新东方学校网站!
您现在所处的位置:福建百科 > 平面设计 >

泉州平面设计关于日本设计六十年的读书--泉州新华电脑培训网--福建百科教育-平面设计

作者:泉州新华培训  时间:2019-09-18   点击数:   收藏  分享到:
0

泉州平面设计关于日本设计六十年的读书--泉州新华电脑培训网--福建百科教育



简介:

       日本设计是如何从抄袭走向世界的?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日本设计彰显了怎样的精神?本书作者内田繁先生以亲历者的身份,讲述了日本设计近六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双轨、“G-Mark”设计奖、多元文化

       一句话推荐:

       首部日本设计史权威著作,日本设计大师内田繁以亲历者身份,梳理日本战后六十年的设计潮流变迁。

       出版信息:

       书名:《日本设计六十年》

       作者:[日]内田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书已获得解读授权

前言:

说起日本,你想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什么?好看的漫画书?精彩的动画片还是有深刻日本文化烙印的浮世绘?那么说起日本品牌,你首先想到的是不是优衣库或者无印良品,每次想要为自己挑选电子产品时,索尼、佳能、尼康、松下或许都在你考虑的范围之中。日本作为世界设计大国中的唯一的非西方国家,诞生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设计师,比如山本耀司、草间弥生、丹下健三等等。国际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目前一共诞生了四十五位获奖者,其中日本设计师一共占了八个。有一个出类拔萃的设计师或许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社会的整体设计水准都能保持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日本的设计可以说已经融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部分,大到建筑,小到餐具,处处都体现着设计元素。日本设计现如今已经成为优质设计的代名词,设计师们兼顾美学与用户体验,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但其实在上个世纪中期,日本甚至还没有设计的概念,他们依靠抄袭发展经济,被世界谴责。但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短短的三十年时间里,日本就稳坐设计大国地位。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发展的如此迅速呢?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日本设计六十年》里面给我们做了清晰的回答。

本书的作者内田繁同样也是日本的设计大师,他的设计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近代美术馆、丹佛美术馆永久珍藏。作为代表日本的设计师,在国际上得到很高的评价。出生于1943年的他,几乎参与、见证了六十年来日本设计的全部进程,可谓一个日本设计六十年的活化石。想知道日本设计中隐藏的秘密,或许没人比他更能解释清楚了。内田繁以亲历者的身份,完成了《日本设计六十年》一书,讲述了日本设计近六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了解日本现当代设计全貌,弥足珍贵。那么今天我们要讲就是,日本设计从抄袭到多元化发展的历程和日本设计背后隐藏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日本设计的发展历程,《日本设计六十年》指的是1950至2010这六十年。在这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讲解。

首先是第一个部分就是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在二战之后的十多年里日本设计刚刚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所以你可能不知道,在这个时期,日本的设计陷入了抄袭的漩涡之中。

日本在经济刚起步时,设计的概念其实依旧没有形成。国家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实际上对这种仿制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依靠着廉价劳动力、粗糙的生产设备制造出的产品,其实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用户体验,基本功能都有,但是质量就是不过关。日本制造在那时甚至已经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当日本企业将这些本土制造的工业品出口到国外的时候,由于质量问题不断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在当时的日本,人们几乎没有知识产权的观念,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主要是依靠“引进”欧美的设计和技术实现的,而所谓的“引进”,其实就是抄袭。比如在1928年通用电气推出了一款吸尘器,日本制造商东芝去考察之后,在1931年就推出了同款。直到现在还作为宣传典型的国产第一号在官网上放着。除此之外还有徕卡相机和食品生产商不二家的视觉形象也都是抄袭美国的。在1958年,日本外务大臣藤山爱一郎访问伦敦时,还曾被一群记者团团围住,责问日本制造商抄袭外国包装设计一事,通过电视转播,许多日本人看到了这尴尬的一幕,于是抄袭问题也开始得到日本政府的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召开了第一届外观设计奖励审议会,决定设立“优秀设计选拔制度”,也就是日本的G-Mark设计奖,设立这一奖项的目的是“防止出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和“选拔优秀设计并向社会推广”,试图以好的设计对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第一届的评选结果于1958年公布,获奖的设计包括东芝的电饭煲、富士的电风扇、索尼的AM收音机、白山陶器的“G型酱油瓶”等等。同年6月,日本通产省和特许厅(相当于专利局)共同举办了“拥护优秀设计展”,这场展览为过去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日本出口商品设计抄袭丑闻画上了休止符。展览将真品、仿品和抄袭品并排陈列,展示了日本对待抄袭问题的最新姿态。截止到今天,设计奖获选的产品累计达到了数万件,它也成为了日本设计和生产的指南针。

第二个部分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这个年代,有两件促进日本设计发展的事件,一是龟仓雄策设计的东京奥运会的海报震惊了世界。二是很多设计师参与到地下话剧的海报设计当中。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件事,1964年,奥运会将要在东京举办。龟仓雄策作为日本现代设计的先行人,自然获邀负责设计奥运会总体的平面设计,包括标志、海报、视觉传达系统等,这是一个庞大的设计项目,对龟仓雄策而然则是一次相当有意义的机会。而对日本设计界而言,也具备深刻的意义,最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这次的设计体现现代主义风格和日本民族内容结合的可能性。其二这是日本在世界上树立自身设计形象跟设计能力的绝佳机会。龟仓雄策这次的奥运设计完全国际化,无论形象、符号、色彩计划还是整体视觉设计,都具有典型国际主义风格,而且龟仓雄策在整个设计计划当中,牢牢地贯通日本国旗里的红色圆形,就是日本所谓的太阳符号,在这个大大的圆太阳下方配上了奥运标志的五环以及“TOKYO1964”文字的设计,白底与圆太阳的红色以及金色字体的搭配,对普通人来说也是非常容易记忆的图形。龟仓雄策的海报作品中带有极强的现代性,但又不失日本传统美学的象征性与简洁性。日本特有的家徽符号在海报中的大量运用成为特色,另外受浮世绘影响,多以红、黑、白和金色为主要颜色。把这个红色圆形和国际奥运会的五个圆环联系一起,形成了既有民族特征,又具备准确国际认同的效果,是奥运会系统设计当中的杰出作品之一,而且通过这个设计龟仓雄策一炮而红,不但成为国内公认的大师,更是让世界都开始关注他,关注日本设计。同时,在这届奥运会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事情,就是首次在厕所门上采用男女分别的图标。另外考虑到众多的外国人将要来观看比赛,就发明了人人都能理解的图标,让语言不通的外国人也能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在六十年代末日本的设计也表现在很多日本设计师加入到地下话剧海报设计的行列当中。本书的作者内田繁先生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了这场潮流运动。有当时不少日本著名设计师参与,比如以横尾忠则为首,宇野亚喜良、及川正通等著名设计师都曾经做过地下话剧的海报设计。日本著名设计师横尾忠则就参与设计了话剧《腰带仙人 · 忘却篇》的海报。海报中代表着花牌的文字和色彩的变了形,穿黑色正装的男人和穿女装的男人对视着,戴着头盔的裸体女性在空中飞舞,前面是巨大的桃子乘坐的新干线和像浮世绘般的波浪图案,背后有阳光照射,营造了一个虽然浓厚却很轻快的不可思议的世界。形成了一种看起来引人发笑,却又貌似不可窥视的日本被浓缩在一起的世界观。这张海报自1970 年就永远保存在了纽约现代美术馆。迷幻的色彩、图案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打破了固有观念的束缚,同时也潜藏着无论任何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都可以加在上面的跃动感。这些设计师使得海报的设计完全不再是依附话剧存在,而是上演着一出激情澎湃,令人沉醉的“话剧”。20世纪60年代末,以新宿为中心的小剧场作为核心,非主流文化与反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地下文化开始出现。包含了话剧、电影、剧画、平面设计等行业的运动体将年轻人们席卷进来。

第三个部分就是七十年代之后至2010年。这段时间日本通过自身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更加多元化,更具有独特性的设计发展道路。

比如1970年3月14日,日本举办了大阪世博会,这是在亚洲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在这次世博会中包括了建筑师、城市规划工程师、艺术家和其他领域的一些专家,由日本建筑师丹下建三领衔,共同规划设计世博园场馆建设和世博会整体策划。整个世博会会场建有不同展馆116座,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充分发挥了艺术的想象,力图使世博会的建筑本身成为最新颖、最先进的展品。展馆建筑打破了人们既定的传统模式,不管是日本的设计师还是参展国的设计师们,都从展望未来城市的角度,广泛运用钢铁、玻璃和新颖材料来强调现代建筑趋势。其中最受关注的作品莫过于日本现代艺术大师冈本太郎设计的太阳塔。太阳塔造型象是一个冲天巨人,也像一尊古老的雕像。高举的双臂托起了富丽堂皇的节日广场巨大的屋顶。太阳塔上有四个大面具:塔顶是光芒四射的“黄金之面”,塔中央有“太阳之脸”和“暗黑之星”注视着节日广场,最底端“地底之星”则照耀着“逝去的世界”。四个面具寓意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1975年,日本政府决定对太阳塔实施永久保留,成为国家特定的纪念文物。为了圆满的举行这次世博会,会场周围的街道、地铁、楼宇兴修完整,象征了日本终于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

在1980年日本到了经济泡沫时代,日本的设计逐渐走向简约和日常。泡沫期的日本设计更加多元化,设计需要先思考人类的精神,思考社会共同体的理想存在方式、需要以大自然为背景,在这个大前提下去设计。 80年代日本的海报设计和室内设计都更加开放,在建筑行业被称为后现代时代,这种设计的特征是空间更加宽敞、设计感十足,主要体现在家具上,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能坐就可以,而是说艺术要在家具中展现。 80年代诞生的有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品牌,就是无印良品。无印良品最开始从食品入手,在短期内就扩展到了服装和日用品,后来是以收纳为中心的家用品到家具,甚至到咖啡厅。直到现在无印良品的产品也深受人们欢迎,简约和木饰成为了日本的代名词。

那么随着日本设计的不断发展,进入到了九十年代以后日本的设计还派生了网站设计、界面设计、游戏设计及动画设计等新的领域。在建筑方面也有了不小的成就。比如彩虹桥的建成、富士电视总公司大楼,酒店、娱乐设施、商业设施、企业总部大楼、公共教育设施及公寓等各种形式的设计不断竣工,也体现了日本的崭新面貌,日本设计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觑。

 

第二部分:

那么在了解了日本设计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后,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日本设计中有哪些独特的东西呢?第一个特征就是双轨。一种是民族化的、传统的、温煦的、素净的。一种是现代的、发展的和国际的。日本一直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国家,所以设计风格无论从传统角度或者审美立场来看,都跟西方区别极大,但是日本曾在美国的带领与影响下,为了赢得国际市场所以大力发展国际主义风格设计,但日本人同时非常注重保护传统与民族特色,于是形成一个很独特的套路,就是一脚踏两船,对外是国际主义,对内是民族传统。比如平面设计大师山城隆一关于保护日本森林资源的经典海报,山城隆一使用了汉字“木”、“林”、“森”反复结合,字本身也是森林本身,但是显然这种方式对西方人来说毫无意义,但是对日本人民来说则感觉有很精到的构思与含义。

双轨中民族化设计的特征是:基于日本传统美学、宗教跟信仰,与日本人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比方以后大家去超市购物,特别留意卖日本酒的展柜,日本酒类产品基本就是以传统设计为主。有时候这些特征应不单纯是商品设计或者平面设计,而压根是日本文化结构的一部分。而现代化设计的特征是:利用进口的技术为出口服务是日本现代设计的核心目的,现代设计主要是以学习美国跟欧洲的经验而发展的,讲究功能主义、理性、跟严谨,而且往往在设计元素上采用国际能够认同的形象与方式。因为美国占领及向欧洲学习等因素,所以日本的现代设计与欧洲及美国有密切关。

除了前面东西方风格并存的情况外。日本设计当中有华贵装饰与单纯俭朴并存的特征,也就是折衷。比方以汽车设计为例,日本豪华车品牌雷克萨斯在外观上假设跟欧洲车及美国车相比显得相对质朴,低调不张扬,但是内饰设计方面却显得比欧洲车更加华贵与细致,在用料与设计上显得非常用心,质感很强。

导致这个情况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日本的学习态度,日本人非常珍惜他们学习回来的每一种文化体系、文化模式跟文化类型。他们不希望并努力做到不出现某一个文化体系压倒另一个的情况,而是更希望这几种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多元发展。第二是日本对多元文化的容忍水平,这方面我们以宗教为例,日本人本身的宗教叫神道信仰,而在7世纪时候,从中国开始传入佛教,很快在日本就获得了传播与发展,而到了17世纪时,欧洲人的基督教也来了,于是从这个时候致今日本都是这三种类型的宗教在并存发展,没有发生任何一方排挤任何一方的情况。第三是日本人比较辩证的哲学观念,日本人认为世界乃至宇宙的一切发展都像四季交替,周而复始的循坏,于是他们也认为设计上不应该只有永世不变的单一标准,而应该更加宽容,在设计观念与执行上都具有高度弹性。

日本在设计上的第三大特点就是集团式工作模式。日本的设计集体主义跟西方个人主义基础上的集体工作方式不同,比方说美国工业设计之父,设计明星雷蒙德·罗维,他是一个法国人,移民到了美国,曾经为可口可乐公司设计过瓶型。他的设计已经做到世界最大体量,是典型的集体方式工作,但是整个机构其实是围绕雷蒙罗维的个人理念及名声来展开工作的,蛮有中国俗话的“一将功成”的意味,也一定程度展示出美国典型的“英雄主义”,而日本设计界则基本上是团结一体,同心同德围绕项目展开工作,完全不追逐个人名声的工作模式。

除此之外,日本在设计上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讲究简洁对称。日本在历史上从来就具备非常强烈的平面设计意识,比方书籍插图,浮世绘,各种传统包装都具备世界影响力,最了不起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的平面设计在西方就刺激出了“新艺术”运动,所以当时的日本设计师很快就从日本的民族美学中找到跟欧洲构成主义美学之间的相似之处,其中平面设计师就对构成主义情有独钟,包括现在很多日本的平面设计仍是使用构成主义的手法,构成主义就是简单的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塑料组构成的雕塑,这就让日本设计界非常入迷。其实日本人也喜欢对称化的布局,而并非纯碎构成主义的非对称方式,中轴对称是日本长期传统设计的组成部分之一,由此可见日本设计师并非对欧洲的套路全盘吸收,而是根据自己的原则及喜好做了调整,日本的平面设计还经常会使用一些简单化的象征性图案,比方花草、动物、植物纹样等等,现代的很多日本海报设计也喜欢使用一些物品的大局部。

日本的现代平面设计不太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基本标题也可有可无,这就使设计看起来十分的简洁明了。日本设计师会认为文字并不是最重要的设计内容,这种特点跟日本的禅宗佛教传统重视意会有关。

 

结语:

那么通过《日本设计六十年》这本书我们了解到日本从战后开始发展设计,经过六十年的努力,成为可以跟欧洲、美国相互媲美的成熟设计体系,而日本设计也很大程度被欧美影响,甚至在艺术及文化上,日本也可以找到很深刻的欧美痕迹,但日本社会在西化过程中,仍然非常完整的保留自身很多民族传统及特征,跟设计行为的表现一样,一种国际与民族的双轨制。 日本设计发展过程中没有对欧美设计纯粹的亦步亦趋,而是不断寻求两者之间的结合,日本设计中的民族绘画、民族色彩计划、民族审美立场、民族文字,都在较高的水平上得以保存,并与现代设计良好的结合,获得国际的认同与赞赏。